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您所在的位置:  老兵风采
陈晓波:传承英烈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
时间:2025-09-15  来源: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1.jpg

18岁的陈晓波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走进军营,以部队为家,以英雄为样,勤学苦练,善作善为,军旅生涯闪耀着“戎光”。退役后,陈晓波主动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回到淮阴区刘老庄镇这片红色的热土。他永葆军人本色,传承发扬英烈精神,积极弘扬红色文化。

 

赤诚守护,做红色家园的“守望者”

赤诚守护英烈魂,薪火相传映初心。刘老庄,是一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革命热土,长眠着82位英雄。2012年,陈晓波退役回到家乡,源于对英雄的崇敬和骨子里的军人情结,毅然选择到偏远的淮阴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工作。

2.jpg

对他而言,陵园的一草一木、一碑一石,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与荣光。“扎根陵园,守护好这片圣地,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守陵人。”他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寒暑晴雨,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扫墓、竖碑、接待,他总是冲在前干在先。一次深夜两点,暴雨突降,电闪雷鸣,因为担心纪念馆会渗水,他本能地从床上跳起来奔向纪念馆。到了纪念馆,他不顾雨淋,立即掀开纪念馆门前的下水道盖板,启动排水泵,并奋力清扫积水,直至凌晨五点,确保纪念馆安然无恙。

“这里的工作,因守护英烈而倍加光荣!”这是陈晓波常说的一句话。在圆满创成国家级烈士陵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两个重大任务期间,他按照标准列出计划表、制订路线图,针对问题挂号销账,耐心细致完成大量基础性和创新性工作,陵园建设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之路。如今,陵园配套设施更加健全,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年均接待量超50万人次。

  

深情传承,做红色基因的“燃灯者”

李爱云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之一李云鹏最小的妹妹,她立誓守护82位“烈士哥哥”一辈子,50多年来,坚守淮阴这片红色土地,一边为八十二烈士守灵,一边义务开展红色宣讲,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央及省市各大媒体常来采访她。为了能让拍摄更加顺利,陈晓波总是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陈晓波心中,李爱云只身从徐州老家来到刘老庄,几十年如一日为烈士哥哥们守陵,为青少年讲述八十二烈士事迹,这份执着和坚守,深深感染着他、激励着他。

3.jpg 

到陵园工作十多年来,陈晓波用心用情参与“寻找新四军足迹”活动,接待100余位新四军革命后代来园祭扫,架起了革命后代与陵园的“连心桥”。他还积极组织“弘扬八十二烈士精神”红色旅游讲解员大赛、主题摄影大赛,将烈士陵园打造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平台。先后走访盐城、镇江、常州等10多个新四军纪念场馆,在园区建设、展陈设置、接待管理、拓展创新等方面取经学习,增进馆际沟通交流,促进陵园建设发展。

 

创新实干,做红色热土的“开拓者”

做好烈士陵园的参观接待工作,临时性、突发性任务很多。有一次,陈晓波接到电话,得知某单位组团参观学习,临时决定第一站就要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参观,团员还多为老同志,特别渴望聆听讲解深入了解刘老庄战斗的故事。此刻参观团的车辆已到淮阴城区,半小时后将抵达陵园,事情非常紧急。

陈晓波问明情况后一边向上报告,一边联系讲解员:“虽未提前预约,但来一趟确实不容易,不能让客人失望,我们必须要提前到岗到位,确保不出问题。”当参观的老同志们到了陵园,陈晓波与讲解员一同热情接待,为他们详细解说,老同志们十分满意,连连竖起大拇指夸赞:“不愧为八十二烈士纪念馆的服务人员,为你们点赞!”

4.jpg 

陈晓波不仅“热心肠”,更是“实干家”。面对新时期陵园管理运行的新要求,他从不畏难,主动学习,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陵园管理,逐步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和现代管理运行理念,从日常管理到接待服务等多方面,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他还积极参与陵园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数字化保护工作,对待每份资料都保持一丝不苟的状态,力求准确详实,为研究历史、讲好英烈故事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他经常走进周边村庄,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了解农家乐、采摘园的经营状况。陈晓波常讲:“烈士们当年浴血杀敌,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今天我们作为陵园的守护者,也要为群众谋幸福,让群众得实惠。”他积极为乡亲们宣传推介、牵线搭桥,借助红色刘老庄这个特色名片,突出红色主题,打造红色品牌,拓展红色旅游,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拓宽周边群众增收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