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域高原的戍边战士到扎根乡村的振兴头雁,16年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忠诚的军人本色,6年的基层实践书写了他赤诚的为民情怀。从一名边防战士到一名“兵书记”,多年来,张恒毅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永葆军人本色,时时处处以一名退役军人、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扎根乡村振兴谋发展、服务群众勇担当,在家乡大地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戍边卫国的“高原兵”
2002年12月,18岁的张恒毅背起行囊奔赴西藏空军某部,在海拔4000余米的高原军营一干就是16年,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芳华,挥洒给了壮美的雪域高原。
“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的老西藏精神,被张恒毅深深刻进骨子里,融入每一个晨昏。风沙卷起时,他在机场跑道检查设备;寒流入侵时,他为战机保障彻夜不眠。服役16年,他出色完成了多项重大演训保障任务。因高原缺氧留下了后遗症,被紫外线灼伤的皮肤,一块块耀斑暗红而黝黑,让他成了名副其实的“老西藏”“高原兵”,更让他经受了历练、收获了很多,成了他军旅青春最耀眼的勋章。
服役期间,张恒毅荣获卫国戍边金质奖章、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1次、个人三等功2次,多次获评优秀士兵并嘉奖。
强村富民的“兵书记”
2018年退役返乡,张恒毅怀着对家乡的眷念与深情,毅然放弃到淮安涟水机场工作的机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考取淮阴区首批乡村干部一级任职资格证书,成为全区首批招录“振兴专干”、持证上岗村官。
在担任渔沟镇卢华村党总支副书记期间,张恒毅与村“两委”成员共同成立聚力土地耕作专业合作社,把部分缺少劳动能力、耕种困难农户的零散土地,化零、整连片种植,规模种植、科学管理,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和种植成本,村集体经济当年实现翻番。
同时,张恒毅还因地制宜,发挥当地青椒种植优势,带领广大村民建大棚种青椒,优化品种,提升品质,邀请农业专家挨家挨户做技术指导,每户年均增收1.5万元。2022年10月担任裘庄村党总支书记后,他更是“火力全开”:推进土地流转与空间治理,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不到三年时间,村集体收入就从不足15万元提升至50余万元。村民们都说:“跟着张书记干,土地能生金!”
村集体经济上去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更强了。张恒毅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打通乡村“断头路”,铺设硬化路3000余米、新建维修路灯60盏、疏浚沟渠4000余米,把乡村公交开到了家门口,村卡拉OK大家唱、网络直播带货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一线服务的“兵站长”
在裘庄村,“有事找张书记”成了群众的口头禅。张恒毅把部队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与乡村基层治理相结合,创新“老党员+老兵+法律顾问”基层调解模式。基层的矛盾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但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大问题。谁家地界闹矛盾,他带着卷尺现场量;谁家子女不赡养老人,他就联合法律顾问上门普法。仅2024年,经他调解的纠纷就有23起,成功率100%。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张恒毅牵头成立“戎耀江淮”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带着队员们关爱留守儿童、走访困难老兵。每逢“八一”、春节,他必到军属和困难退役军人家中走访慰问,为边疆军人解除后顾之忧。军属老葛的儿子在内蒙古边防服役,老伴常年患病,家中缺少劳动力,到了收麦子、插秧的农忙时节,张恒毅组织村干部、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成员,帮助老葛抢收抢种。“我也曾是一名边防军人,常年离家在外,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邻居们帮忙照顾。助力军属,就是支持军人安心戍边。”张恒毅表示。
作为村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张恒毅的心里装有一本明账,服役有功勋、生活有困难、身体有疾病、思想有情绪的老兵都在他的心里。得知退役军人老韩想回乡创业,他立即与镇农商行、农业银行积极沟通,争取低息贷款,并推荐他参加“老兵新农人”专项技能培训,邀请创业导师手把手实地指导。如今,老韩承包了400亩地发展规模种植,年收益超过3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从雪山之巅到乡野田埂,张恒毅的身份在变,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不变,用他的话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永远是那个冲锋在前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