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老兵们说咱不好”这是王泽华当洪泽区朱坝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后给自己立下的目标,多年来,他怀着一颗对退伍老兵尊崇的心,走访慰问优抚对象、耐心倾听老兵心声,高标准建设服务阵地、不断挖掘红色文化史料,努力当好老兵的“贴心人”。
王泽华1984年入伍,1998年退役,14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一身刚毅的性格,就是这股军人的劲儿,让王泽华在基层工作中多次获得嘉奖。2019年退役军人服务系统建立,凭着军人履历和出色的工作成绩,王泽华被任命为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当了站长,就得干出点事儿”,王泽华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当好这个“掌门人”。
光喊口号是不行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当时,朱坝街道和村居两级服务站阵地一片空白,怎么才能把服务站建好、管好,成了王泽华心中的头等大事。他研读各级退役军人服务文件,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多方考察学习,选阵地、规划功能室、走访老兵、组建队伍......通过不断努力,终于高标准建成了“功能齐全,设施齐全”的两级服务站,并且在省、市、区三级视频调度检查中多次获得好评,其中朱坝街道曹庄村服务站获得全省首批“百家红色站点”光荣称号。
服务站建好后,为了让老兵愿意来,乐意来,王泽华在服务站打造了供老兵们读书、休闲娱乐、解决矛盾的“老兵聊吧”,“退役军人图书角”、“老兵调解室”、“党建活动室”等功能室,桌布铺上迷彩图案,墙面挂上“情系老兵 真诚服务”标语,整个服务站“军”的特色浓,“家”的氛围重,倍感亲切的老兵们都愿意把这里当成学习、交流的场所。
“老战士,这是给您申请的轮椅,有了它以后出门就方便了”,伤残老兵杨兆吾行动不便,年老体弱,残疾加重,且孤身一人,王泽华得知后,积极为其申请了一台崭新的轮椅,圆了老兵一个心愿。“王站长,心里惦记着咱们,过年过节都没忘了咱”优抚对象朱付云因患慢性阻塞性肺病,需要常年吃药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王泽华按照帮扶规定在春节期间对其进行了慰问帮扶。这样帮扶老兵的例子有很多,王泽华把老兵的困难记在心间,把服务工作抓在手中,努力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
“有啥事儿就来服务站找我聊聊,有困难我们决不会袖手旁观”这是王泽华面对来访老兵常说的一句话。当站长以来,王泽华走访了全街道几乎所有退役军人家庭,全街道近600名退役军人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困难都能与他倾诉。亲切的交谈,切实的解困,拉近了他与老兵们的距离。
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褚万兵的女儿视力二级重残、又患有子宫内膜癌、多次住院手术化疗,开销巨大,老两口的那点收入难以支撑,他们找到了王泽华站长寻求帮助。王站长听后积极帮助他们申请低保单人保,并协调民政部门给予临时救助三次,解决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遇到矛盾不避不让,共性问题集中解决,个性问题个别交流”这是王泽华多年来化解矛盾、解决困难的一个方法,在政策范围内为老兵们争取最大权益。
为更好关心关爱辖区内退役军人,在日常随访的基础上,王站长建立了老兵困难人员“一本帐”,及时掌握困难人员的家庭情况,对困难老兵家庭人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他对申请低保、救助帮扶不厌其烦,所有因病因灾致贫的老兵家庭通过他的关心,相应得到了民政、慈善机构、爱心企业帮扶和救助,几年来为困难家庭争取了30余万元扶助资金。
“老战士们为国家付出了心血,让人尊崇,况且帮助老兵解困就是咱退役军人服务站存在的意义,更是我的工作职责”王泽华认为坚守为军人服务的初心,扎扎实实把党和国家对退役军人的关心关怀落到实处,才能得到老兵们的认可。
除了建设服务阵地、帮扶解困化解矛盾,王泽华还在挖掘保存辖区红色资源上下苦心。
“1952年7月,我所在的部队奉命参加朝鲜战争,为夺取上甘岭附近的一处高地,我和战友执行主炮射击任务,为前沿部队争取作战优势,那天,我们蓄势待发,随着两发炮弹的成功发射,前沿部队迅速抢占无名高地,打死、打伤、俘虏敌军1000余人,为主力部队攻占上甘岭扫平了障碍...”抗美援朝二等功臣朱正友正对着镜头讲述着自己的作战经历,听着那段往事,王泽华不禁动容,肃然起敬。
像朱老这样的老功臣大多年事已高,为留住这份宝贵的红色资源,王泽华想到了用图像和视频,去记录并留存他们的影像资料和珍贵故事。
热血需要慰藉,英雄需要铭记,2019年起,朱坝街道率先开展“挖掘红色史料,传承红色文化”的资料收集采访活动,先后整理了10余名解放前和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战斗故事文字资料,带头挖掘“曹王庄抗大四分校”历史材料。王泽华收集整理辖区退役军人事迹和挖掘红色故事,用影像记录的方式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兵站长”的这几年,王泽华是退役军人的服务者,更是收获者,看到通过自己的工作能为老兵们解决难事、烦心事,王泽华别提多高兴了,一句“谢谢,王站长”就是对他工作最大肯定和鼓励。他用心琢磨着服务站未来的工作方向,提升服务效能及精细化水平,用心用情地为老兵纾困解难,把服务工作真正做到他们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