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工作诞生80多年来,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坚强的军政军民团结,保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全面总结双拥工作的伟大实践及丰富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 引领双拥工作正确方向
双拥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必须坚持党对双拥工作的领导,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双拥工作的正确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军民一致”的根本原则,作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精辟论断,为双拥工作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43年1月,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军队“拥护政府、爱护人民”和地方“拥护军队、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活动,这一做法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充分肯定。此后,双拥运动迅速在晋冀鲁豫、晋察冀等10多个革命根据地推广开来,成为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双拥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要充分认清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意义,发扬光大爱国拥军、爱民奉献优良传统,根据时代变化和工作要求,不断改进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双拥工作水平,发挥双拥工作联系军地军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
实践证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旗帜都是双拥工作的灵魂,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双拥工作开拓进取的指南,党的宗旨就是双拥工作的原则。正是有了党的正确领导,在战争年代,双拥工作能够动员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形成了强大的聚合力,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在和平建设时期,我国亿万军民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经受住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紧贴中心任务 规范双拥工作基本内容
双拥工作历来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其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始终是这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中心任务是瓦解和消灭国民党反动势力,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双拥工作适应中心任务转变和大兵团作战的需要,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加强军事纪律、政治纪律和群众纪律;开展以“诉苦”和“三查”为中心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在接管大批城市的同时,全军部队严格执行党的城市政策和有关纪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通过土地改革教育和土改运动,极大地调动了解放区广大群众参军入伍、支援作战、保卫胜利果实的积极性,有效保障了三大战役的顺利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解放军坚定不移地贯彻服从国家建设大局的方针,积极支援经济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协助搞好扶贫开发,奋勇参加抢险救灾。各级党委、政府把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广泛开展科技拥军、智力拥军。同时,大力支持部队完成训练演习、战备执勤、科研试验和国防工程建设等任务。围绕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全国军民齐心协力,把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战斗力提高作为双拥工作的根本目标;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双拥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加强军地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内容。
双拥工作服务于时代中心任务,战争年代主要是为了夺取政权、鼓舞斗志,和平建设时期主要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稳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双拥工作仍需牢固树立服从大局、服务中心的意识,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提高作为根本目标。
发挥军地优势 增强双拥工作生机活力
双拥工作可以整合优化军地双方资源,调节和加强军政军民关系。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军地双方各自优势,实现军地互动、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同驱双赢的结果,以增强双拥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反抗压迫与侵略、寻求自身解放的诉求十分迫切,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反帝反封建为革命纲领,以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这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诉求和意愿是完全一致的。人民军队掌握武器,纪律严明,倡导土地改革运动,但是需要大量兵员和给养;人民群众中有充足的兵员和有限的粮食、衣物,但是他们需要安全保障,需要财产和民主以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军地双方天然地融为一体,双方优势互补互惠。军队规模不断扩大,作战能力持续增强,广大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得到改善,参政议政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国外敌对势力直接入侵的现实威胁降低,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军队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紧进行军事斗争准备。在国内外环境得到改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军地双方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严酷战争环境虽然已不存在,但军地双方的共同利益在不断拓展和更新。地方和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需要军队给予人力和机械支持;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处理各种矛盾和各类突发事件时,需要军队发挥警戒与处置作用;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需要当地驻军的扶持和帮助。同时,军队的发展需要地方给予科技、法律和就业方面的支持;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实施需要地方各部门的协助。各级双拥机构协调军地双方各自优势,很好地实现了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军地双方相互促进与协调,得到共同发展和进步。
从一定意义上说,双拥工作就是实现军地资源合理配置、军地优势充分发挥的过程。各级双拥工作机构是整合军地资源的组织,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科技拥军、法律拥军、智力拥军、共建双拥模范城(县)等活动,是整合军地资源和优势的有效形式。
健全组织体系 保证双拥工作有序运行
健全有序的组织体系是维系生存和良好运行的保障。双拥工作涉及党政军及各个阶层,涵盖多个领域,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更加需要建立有序高效的组织体系作为支撑。
双拥工作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各地的双拥活动发展不平衡而且处于自发状态,但是各根据地开展的双拥活动,密切了军队与政府、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当时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抗美援朝作战,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组织了爱国拥军活动。1963年原总政治部和财贸办公室联合开展了“学习解放军”活动,这在当时也是部门自发组织开展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十分重视恢复和发扬双拥光荣传统。1991年1月,民政部、原总政治部在福州市召开了全国双拥工作会议,命名表彰了保定市等10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这标志着双拥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进一步统一和加强对双拥工作的领导与组织,1991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随后全国各省市自上而下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并开展工作。2018年4月16日,退役军人事务部挂牌成立;12月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进行调整,明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退役军人事务部,并与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有关部门合署办公,双拥工作开启了新的征程。
纵观双拥工作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从部门自发组织到全国有组织有领导的统一运行的发展轨迹,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政治机关的坚强领导,在于军地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与协调,在于广大军民的积极参与,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军地配合、群众参与的组织体系。
促进团结和谐 检验双拥工作客观标准
军地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密切军地感情、加强军民团结作为经常性的基本任务。团结与和谐,是检验双拥工作成效的客观标准。
双拥工作追求的团结和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军政军民关系的团结和谐,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体现为,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支持国共两党的对日作战,做好抗日军人家属的优抚工作,军队尊重地方政府,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表现在,广大农民支持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队,广大城市居民和地方政府配合军队接管城市,军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遵守群众纪律,不干扰居民生活与工作;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主要体现为,军队参加经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和抢险救灾,广大群众给予部队科技支持和法律服务,地方政府协调解决退役军人、随军家属的就业安置,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新时代,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团结和谐,主要表现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军队支持地方党委和政府开展重大经济和民生工程建设,国家有效保障军人权益,地方配合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施,助力军队战斗力的提高。
团结和谐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建设与巩固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地方经济开发与军事设施安全保密、部队训练场用地与当地群众发展生产土地紧缺等矛盾。同时,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组改制,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安置难度增大;军地交往范围扩大、成分复杂,涉法问题越来越多。针对这些问题,全军部队深入进行群众纪律教育整顿,认真解决影响军队形象和军民关系的突出问题。军地双方顾全大局,主动协商,互谅互让,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妥善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纠纷,促进了军地团结和谐。
(原标题:双拥工作的伟大实践及历史经验)
来源:中国双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