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汇聚双拥磅礴力量
江苏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在江淮大地上曾涌现出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和汗水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誓言。这里曾是新四军的主战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决胜地,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深植于这里的土地和人民心中。从沙家浜的芦苇荡、淮海战役的小推车,到柳堡“二妹子”民兵连、开山岛“海防模范民兵哨所”……一个个拥军典型享誉全国。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江苏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要求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江苏是经济强省,也是驻军大省、安置大省,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更加需要把党政军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军政军民团结的作用发挥出来,聚焦改革强军,聚力备战打仗,奋力推进新时代江苏双拥工作创新发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光将再次见证不朽。江苏这片红色沃土始终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为国防和部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支撑;人民军队深深扎根江苏这片土地,以热血和奉献为人民谋幸福,以智慧和汗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8500多万江苏儿女和驻地部队广大官兵同心同德、同向发力,一棒接一棒传递光荣使命,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汇聚双拥磅礴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
完善双拥工作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双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双拥运动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双拥工作机制”。江苏军地各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大力弘扬光荣传统,注重完善体系机制,扎实做好双拥工作,谱写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崭新篇章。
江苏省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政治工程、党委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双拥工作,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带头走访慰问部队、接受国防教育、参加双拥重大活动,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服务支持部队工作,协调解决双拥重大问题、涉军难题和退役军人事务领域难点问题,为各级领导干部重视双拥、支持双拥、推动双拥作出表率。定期召开军政座谈会,与部队官兵共叙军民情谊、共商军地发展、互听建议意见;召开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省双拥办主任会议等,研究双拥工作重大事项,总结经验做法,部署工作任务,推进全省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全面覆盖的工作体系,主动衔接机构改革进展,及时调整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省市县三级党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
如今,江苏各级党委、政府的双拥工作政治自觉更强,各地把深化双拥工作、维护军政军民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综合考核,健全军地联席会议、重大事项会商等制度。各地、各成员单位围绕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就业创业、服务保障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双拥工作政策制度体系,为双拥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过去几年,全省基层拥军组织和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各级成立拥军优属社会组织300余家,建立拥军优属志愿者服务队3000多支,发展拥军优属志愿者20多万人,为基层军人军属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政府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拥军大格局。
聚焦能打胜仗
服务部队练兵备战
“最后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淮海战役时人民群众拥军支前的歌谣,如今薪火相传并发出时代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瞄准备战急用,对接实际需求,江苏不断畅通军地需求统合、资源聚合、能力融合的通道链路,在聚力改革、服务备战中履行双拥担当。军地健全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规范互办实事机制流程,提升互办实事质效。按照“部队所需、地方所能、无偿援助、当年办结”的原则,各级投入资金和物资,帮助部队办结实事4000多项,帮助驻苏部队解决机场迁建、训练场地建设、军用土地置换等问题,保障了部队工作和生活需要。组建专业队伍,为驻苏部队执行战备执勤、抢险救灾、反恐维稳、训练演习等多样化任务提供服务保障。
全省1000多个军地单位结成共建对子,深入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军民共学科学理论、共树文明新风、共促文明创建。深化城舰共建活动,各地与22艘以江苏地名命名的海军舰艇常态化开展共建活动。
积极参加“城连共建”活动,参加城市实现上届全国双拥模范城设区市全覆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各地与共建部队建立长效共建机制,通过寄送节日礼包、手写慰问书信、赠送生活物资、邀请互学互访等形式,向共建部队官兵传递关心关怀。泰州市邀请共建连队官兵赴当地开展卫国戍边英雄事迹宣讲活动,受众达6000余人,取得较大的社会反响。
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一项一项成果落地。江苏双拥不断聚焦练兵备战,不断发挥双拥优势,助力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创新拥军举措
解决官兵急难愁盼
在镇江市扬中市八桥镇万福村,有一片郁郁葱葱的“双拥林”。262棵桂花树、香樟树、榉树已经葳蕤成荫,上面标着名字,这是村里走出的262名军人种下的。因为双拥环境好,这个村的适龄青年,人人都愿意到部队建功立业。这种情况在江苏非常多见。
“后方”连着“前线”,“后方”稳才能“前线”强。江苏紧紧围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目标,积极回应部队急难愁盼,紧盯尊崇所需,不断丰富拥军内涵,深入开展科技拥军、教育拥军、人才拥军等新创举,把“后方”变成服务的“前沿”,想方设法为军人和军属排忧解难,助力广大官兵扎根军营、安心服役,在落实政策、靶向解难中展现双拥作为。
2020年以来,全省高质量完成转业军官、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滞留部队人员的接收安置任务。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安置、鼓励企业招聘、扶持自主创业、货币补偿安置等多种渠道,妥善安置随军家属近3600名。关心关注军人子女的教育,才能巩固好“后院”,让官兵不为“后代”烦心。全省各地积极落实军人子女教育优待政策,先后帮助1.2万名军人子女顺利入学,有效解除了官兵的后顾之忧。
每年春节、八一期间,各级领导干部带队走访慰问部队官兵,组织“走边防看亲人”活动,广泛传递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各地广泛开展“情系边海防”活动,走访江苏籍边海防官兵家庭,帮助官兵家庭解决困难1800余件。拿出专项资金,重点帮扶因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导致生活困难的现役军人家庭。
“战士建功军营,家乡盛传美名。”荣誉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各地不断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让军人军属优待切实落到实处。全省累计为260万名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家庭悬挂“光荣之家”牌匾,为1.5万名立功受奖官兵家庭送达喜报。各地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制作发放优待证230万张,全省13个设区市在全国率先对全国持优待证者提供免费乘坐当地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免费参观游览公共文化场所、名胜古迹景区等服务,部队官兵、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的尊崇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路走来,江苏双拥工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握需求动向,严格落实政策,积极拓展思路,将服务前移,把保障做细,推动服务出实效、见真情。
涵养崇军文化
浓厚尊崇关爱氛围
红色血脉,是城市的精神脊梁。全国双拥模范城江苏已有18个。驻军部队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带来“热传递”效应,更加激发全社会爱党爱国爱军的热情。在组织开展江苏省第十二届双拥模范城(县、区)创建活动中,各地以争创为载体推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2022年8月1日,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召开大会,隆重命名82个“省双拥模范城(县、区)”,表彰一批“双拥模范单位”“双拥先进个人”。
从繁花似锦的江南,到汉风楚韵的北邑;从忙忙碌碌的城市街巷,到欣欣向荣的农村社区;各具特色的双拥主题公园、双拥展示馆、双拥路、双拥街、双拥文化长廊等双拥载体随处可见。
涵养拥军文化,方能筑牢“精神长城”。如今,全省各县(市、区)至少拥有一处永久性双拥特色亮点场所。“江苏省双拥示范基地”遴选出30个具有较大影响、双拥工作突出的基层场所,有效影响和带动群众性双拥活动的开展。在全国“最美拥军人物”评选中,江苏再露头角。其中,徐州曹恒、扬州周宏英被评选为全国“最美拥军人物”,常州朱立凤、镇江施文进被表彰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充分展示了全省军民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
创新方法手段、讲好双拥故事、深化双拥宣传、打造双拥文化,浓厚尊崇关爱的良好氛围正在江苏大地蔚然成风。江苏持续开展“江苏最美退役军人”和“江苏最美拥军人物”学习宣传活动,通过组织发布活动、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推动先进典型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军营、进社区,也推动广大群众致敬“最美”、学习“最美”、争当“最美”。各地广泛开展“9·30烈士公祭”“清明祭英烈”“为烈士寻亲”“新婚夫妇向革命烈士献花”等纪念活动。全国双拥文艺作品评选中,江苏获奖作品质量、数量位居前列。组织百名战将忆党史、百年英烈故事宣讲等建党百年系列活动,推动形成全社会尊崇英雄模范、关爱军人军属的浓厚社会氛围。
发挥部队优势
倾情服务地方建设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有灾难,军队率先上。驻苏部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在抢险救灾、疫情防控、文明创建、捐资助学、乡村振兴等任务中勇挑重担,自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赢得全省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
急难任务冲在前。近4年来,广大官兵勇当尖兵、敢打头阵,主动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和应对突发事件行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最紧急时刻,部队医疗单位逆向而行、冲锋在前,组织医护人员支援地方抗疫工作,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在人民群众遭受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时,驻苏官兵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向险而行,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担当。长期以来,驻苏部队充分发挥部队人才、装备和技术优势,广泛开展“双创双扶”活动,先后投入资金4400余万元,帮助140个经济薄弱村巩固脱贫成果,江苏特色的“苏果模式”“援疆名师云课堂”受到上级肯定。
爱民助民有作为。广泛组织基层民兵营连深入社区,开展国防宣传、慈善捐款、便民巡诊等为民服务活动。利用部队军史馆、战史馆、纪念馆等红色教育资源,支持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参与生态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各类创建活动,有力助推了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江苏军民正以争创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为契机,万众一心,砥砺前行,优化军地合力,推动双拥工作始终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行,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汇聚双拥磅礴力量。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