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工作动态 要闻关注
守正创新 真抓实干 在新征程上展现退役军人工作新担当
时间:2025-08-15  来源: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淮安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动员全市上下咬定目标、攻坚克难,自觉扛好挑大梁的共同责任,为推动全市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切实把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好、服务保障好、教育管理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贡献退役军人工作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8-15_093736_971.jpg

聚焦解决急难愁盼,竭力办好民生关切实事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拿出更多的真招实招硬招,下大力气解决退役军人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服务对象对退役军人工作的认同感、满意度。突出抓好就业民生之本。精心组织退役军人就业专场招聘活动,更大力度发掘退役军人优质岗位,精准匹配就业供需信息,帮助更多有就业意愿的退役军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链接名企、荟萃名师、锻造名匠的“三名工程”,聚焦服务重特大项目、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新质生产力等就业方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全年组织不少于5期特色培训,培养输送更多蓝领“兵匠”人才。组织村(社区)后备干部示范班,力争在新一轮换届选举中,“兵支书”占基层党组织书记比例再提升,村(社区)“兵委员”全覆盖。突出抓好创业活力之源。出台退役军人创业园建设管理办法,协调做好退役军人创业中的金融、税收、人才等服务,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和创业指导,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的平台搭建好、把人才项目孵化好、把优惠政策落实好,助力军创企业做优做强,形成头部效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更大作用,力争“十四五”末孵化成功退役军人创业项目突破50个。突出抓好帮扶民生之基。搭建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联盟,设立“尊戎满‘淮’  慈善助‘安’”关爱基金,健全完善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办法措施,突出做好一户多病多残、失独家庭、困难子女入学等精准帮扶工作,构建“政府兜底保障、社会力量重要补充”的帮扶援助体系,让困难退役军人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弱有所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

聚焦服务备战打仗,有效履行拥军支前使命

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中国梦就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自觉置身国家战略大局,主动对接部队需求,强化拥军支前,为实现建军百年目标贡献淮安力量。完善拥军支前机制。建立健全与部队战备等级相匹配的拥军支前应急应战响应机制,开展拥军支前岗位培训和支前演练,做好应急应战方案预研储备,构建上下贯通、层级覆盖、军地一体的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厚植战备潜能,加快建设退役军人战备人才数据库,深化科技拥军、教育拥军、人才拥军等活动,助力新质生产力向新质战斗力生成转化。积极协调人员、场地、物资等各类资源,加强军供能力建设,确保通过新一轮全国重点军供站考核评比。高效办好拥军实事。贯彻落实《淮安市军地互办实事管理规程》,立足军地亟须、重点解难、双向支持,不断提升军地互办实事工作质效。聚焦“三后”问题,推动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属地配套政策落实,全面推行使用军人子女教育优待资格证明信。深入开展“走边防、看亲人”“情系边海防”“聚焦一线、聚力解难”等拥军优属活动,多维度拓展“城连共建”内涵形式,营造拥军优属浓厚氛围。提升移交安置质量。严格落实《退役军人安置条例》,进一步优化安置政策,持续巩固“全程安置”“阳光安置”经验做法,实现妥善安置、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深入实施安置后“三年护航”跟踪培养计划,建立健全转业军官“师徒制”帮带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深化转业军官“师徒制”培养帮带措施,助力转业军官认真履职、主动作为、快速成长,真正实现“扶上马再送一程”。

聚焦提升效率效能,全面加强服务保障能力

建立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是做好退役军人工作的基础,是抓好各项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证,需要我们以效率效能提升年为抓手,聚焦需求精准发力,在全市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推行“六知工作法”,满腔热忱做好服务保障。建强服务矩阵。持续巩固体系建设“两提两争”和“三项行动”工作成果,精心培育“15分钟”服务保障圈,实施业务骨干精英培养计划,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基层服务站活动,以更高质量推进建设提档、能力提升和效能提优。推动《服务指南》在102个镇级站点普遍落实,“118”工作模式在部分服务对象较多的村级站点推广应用,探索开展精准化服务,加快实现服务保障体系从有到优根本转变。拓展优待场景。优化完善优待证办理流程,稳步推进优待证数字化应用场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退役军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专属优待服务,加快推动退役军人养老优待落地见效,构建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立体化退役军人养老服务模式。全面落实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大学生入伍奖励金等相关政策,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传承英烈精神。深入开展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主题活动,持续推进“为烈士寻亲”三年专项行动,抢救性拍摄在乡抗日老战士纪录片,赓续红色血脉,激发爱国热情。实施烈士纪念设施“质效提升年”行动,加强县级以下烈士陵园集约化、制度化管理,认真落实“一明确两落实”工作要求,探索科技监管方式,全面提升现代化保护管理水平。

聚焦破解瓶颈难题,持续激发改革创新动力

深化改革创新,是加强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必须聚焦制约退役军人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以更加积极主动、科学高效的作为,不断聚合构建新的发展优势。提升思政工作实效。出台《加强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意见》,深化“尊戎江淮”老兵宣讲,采取有力措施把退役军人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打造一批群众口碑高、社会反响好的志愿服务品牌。强化数字赋能。加快退役军人数据平台建设使用,聚焦数据整合推动共享交换,打通数据壁垒、信息孤岛,实现与省级平台数据贯穿、市级数据交互流动、实时监测分析,筑牢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硬核支撑”。推进“兵教融合”试点。搭建“兵教融合”产业平台,探索实施选派优秀退役军人助教校园,开展军事国防、体能训练、心理素质等身心健康教育,实现退役军人就业、国防教育、校园安全多方共赢。健全社会化拥军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做好拥军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化拥军的实践模式和方式方法,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形成上下贯通、市县联动、各展其长、百花齐放的社会化拥军新格局。

(作者系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