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工作动态 要闻关注
《解放军报》头条推送:打造“兵工匠”成长摇篮
时间:2024-07-29  来源: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7月27日,《解放军报》“老兵天地”版面头条,以《江苏淮安退役军人教育学院:打造“兵工匠”成长摇篮》为题,聚焦报道淮安市成立退役军人教育学院,培养“兵工匠”人才,高质量做好就业培训工作做法。

1046159754.jpg


打造“兵工匠”成长摇篮

 走进江苏省淮安市一家大型钢铁企业精品钢帘线项目湿拉车间,一排排拉丝设备24小时不停运转,一派繁忙景象。作为该企业智能制造处的一名机电维修工,退役军人王亮和同事们轮流值班,随时待“战”,为设备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谈起这份工作,王亮言语中充满自豪:“我们的项目是淮安市在建项目中单体投资最大的制造业项目。在这里工作收入稳定,发展前景也好,心里特别踏实。”

王亮不是机电维修专业出身。他高中毕业后入伍,在部队服役期间,因日常训练保障需要,接触了一些基础的装备维修知识,但对该领域的了解并不深入。“2022年退役回到淮安时,对于将来干什么工作,进什么单位,心里真没底。”王亮回忆,那年11月,到这家钢铁企业的一次参观体验,为他打开职业发展的一扇“窗”。

当时,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当地一家职业学院,依托该企业开办退役军人维修技术培训班。王亮和其他30余名退役军人到现场参观后,被现代化的生产车间、火热的工作场景吸引,当即决定报名参训。

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就业创业处处长陈延刚介绍,不同于一般的退役军人就业适应性培训,该培训班充分利用承训学院教育资源,结合企业需要“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实现出了“校门”进“厂门”,确保技能培训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

“3个月的培训中,承训学院还安排多位企业技术能手面对面授课,有他们手把手指导,我们的技术能力提高很快。”王亮说,2023年2月进入企业工作后,他遇到技术难题时仍可以向技术能手请教,保证了学习的接续性。因优异的工作表现,前不久,王亮成功入选企业储备干部,职业发展之路越来越顺畅。

告别军营,走上人生新战场,王亮是万千退役军人的代表。近5年来,淮安市每年新增退役军人超过1400名,其中就业创业人员约占60%。今年4月1日以来,当地依托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打造淮安市退役军人教育学院的消息,引得站在就业创业“十字路口”的老兵们竞相转发。

老兵们之所以感到振奋,是因为淮安市退役军人教育学院的成立,意味着全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保障工作有了全新的阵地。“退役军人的团队意识强、执行力好、肯拼肯干,成长为时代所需的工匠人才,是他们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陈延刚介绍,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运行以来,市、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通过“政府主导、院校承训、企业供岗、金融支持”,不断为退役军人投身产业发展搭建新平台、探索新模式,帮助不少退役军人走上理想岗位。然而,由于各县区培训资源、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也存在培训组织相对零散、机制衔接不畅、培训成果转化难的问题。

“此次成立退役军人教育学院,正是为了更好统筹政策资源、教育资源、企业资源,进一步拓宽政府部门、院校、企业三方合作渠道,帮助更多退役军人投身产业发展热潮,成长为高素质的工匠人才。”淮安市退役军人教育学院领导说。

据了解,淮安市退役军人教育学院成立的当天,学院同步启动以“链接”名企、荟萃名师、锻造名匠为特色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三名工程”。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目前,淮安市退役军人教育学院已与60余家当地大中型企业建立退役军人“定岗式”“订单式”培养关系,吸纳全市130余名省市级高技能人才、高级职称人员,组成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师资库。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扩大企业‘朋友圈’,优化师资力量,帮助更多退役军人实现由‘学’到‘工’的转变、由‘工’到‘匠’的蜕变,打造好‘兵工匠’成长摇篮。”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说。